(老田)
笔者前几日在探讨《非典首日“红封” 生就“珍封” 之相》成文后,校对并结合实物对比验证时,惊奇的发现该封还有一处实质性的严重错误, 同时还有一处英文漏译错误,这就更增加了该封的“奇珍”程度。
在
现在看,“怪胎”首日“红封”的错误,从制作到发行,都留下了特殊历史时期的足迹。对于公开发行的“绿封”,制作时虽然邮票上盖了当日消戳,但邮政有关部门特发通知可以在25日前交寄有效。而“红封”,在制作时其盖销戳不仅是开天辟地首次印制,还根本没有盖在邮票票面上,所以此封是不限日期邮寄的,即使调整邮资,补贴上符合邮资的邮件仍可使用。这是中国邮政的爱心, 失误的改变了首日封的根本概念,致使特殊历史时期造就了中国唯一一枚概念上错误的“红封” 。
其实质性的严重错误是“红封”背面的原文中:“ ‘非典’是一种尚未被人类完全认识的新型传染病,3 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命名为‘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其中的“综合征”,不是病的“综合症”。 “综合征”不仅是语法上的错误,其中“征”与“症”在中国汉字中的解释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又是意义上的本质错误,这与国际组织命名的*传染病有着不同的含义。所以,非典首日“红封”是继“非首日”的概念错误之后,又一处实质性的、改变“非典”内涵的、与国际专业权威定性相违的错误封,也可以说是不可弥补的原则上的重大失误与错误。
英文漏译错误是在封的背面,“首日封设计:中鸿博集体创作 卢天骄执笔”中,漏译了“中鸿博集体创作”的英文字样,只显示了“卢天骄执笔”。这一点虽然谈不上原则上的错误,但也是实实在在的错误,从英文上看不出“中鸿博集体创作”的智慧。仅其漏译错误就不逊于我们以往发现的封、片、票卡中出现的变体、错一个符号等视之为“宝”的错品。
当笔者反复拿起两枚“沉甸甸”的 “红封” 、“绿封”的实物对比探讨时,看到同样都存在“综合征”和 漏译“中鸿博集体创作”的错误。同时,一种“书不尽言”的思绪由衷而生。在那非典猖獗泛滥的岁月,是党中央、国务院在非常时期及时采取了非常措施,才迅速的制服了疫情,如撤掉国卫部和北京市头面人物的职务(其实也很冤枉)、全国免费查治“发热病”、追踪嫌疑患者并集体“软禁”14天的观察期等等,这些只有在共产党的宗旨下才得以体现。我想这疫情如果发生在其他国家,惨重的恶果不可想象。对此,国家邮政增发邮票赈灾,及时抓住了传播党中央、国务院 “万众一心 抗击‘非典’” 的国策, 和“向奋战在抗击‘非典’一线的医疗卫生工作者致敬! ”的慰问,也代表了全国人民的心声,做了一件大好事。但,首日封制作的错误却留下了不同于“文革”期间“上纲上线”的政治错误,这是邮政的遗憾,同时也为集藏界的收藏作了一项“贡献” 。
无可争议的说,“红封”和“绿封”都是很有研讨价值的错封。尤其是防伪性极强、集历史意义、政治意义和多项题材于一身的“红封” ,更是集邮界几十年难遇的研究、探讨、收藏和增值的“奇珍”。笔者认为,“红封”已超越邮资票品的内涵,已划破历史的时空,她记载了党和中华民族以及“白衣天使”的无限情缘,并将世代流传。该封现在看是史无前列,今后也可能是后无来者。可以说其未来的价值与现在市场的四、五位款额的连环画、字画、文物等收藏品相比 ,有过之而无不及。
近日从网上看出,对于“红封”总公司亦有介入迹象,香港的一位集邮者也要提供他们邮协会员人手一枚。笔者认为,“红封”不用炒,炒也没有量,炒者也只是眼前赚点小钱,搞不好还被套。对以普通邮人,不要看“红封”资源稀罕,也不要妒嫉别人在争购,只有从收藏的角度并结合经济条件允许后的认可,才能看到她美好的不久的未来 。那时,才可能真正的体会到是精神、文化、财富的享受。
目前,邮界有智者提出要打造“红封”成为新中国第一“珍封”。说实在的,只要她 先天 具有的种种因素得到挖掘开发,不怕打造不成;而后天人为因素,无论用多少黄金宝石来贴面,其自身也不会发光的,更何况在鉴别能力者甚多的今天?
( 笔者注:大势向好,“板块轮动”和“比价效应”(笔者最先提出)上涨在即,可以说在场和参与者都是获益者。近来被吸收到“红封研究会”,初次接触到“红非典封”,获益匪浅,前几日已发一帖体会,此文帖又进一步探讨。仅供交流,望看贴的朋友们正确对待,也望坦诚指导 。---樊家成)
2007。08。30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