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岸青一家三口
[育子]让孩子带上作业
张友林说,婚后,他俩互敬互爱,相敬如宾。
1964年,他们一家再次到大连来疗养,还是住在八七疗养院。这一次,他们还带来了炊事员、管理员、秘书和司机,秘书是医生兼任的。
当时,细心的邵华对毛岸青的照顾很周到。他们吃的很简单,每天早晨都是馒头稀饭,中午也就吃两菜一汤。
作为摄影记者,张友林曾和他们共进午餐。因为有他这个客人,毛岸青还特别要炊事员加了一道菜——炒鸡蛋。警卫员、司机等工作人员也和他们一起吃午饭。每天8个人的伙食,标准不会超过2元钱。
张友林说,毛岸青夫妇对孩子学习抓得特别紧,即使来大连度假都是让孩子把作业带在身边。
[习惯] 他没有多余的话
毛岸青夫妇当年来大连八七疗养院理疗的时候,杨秀华是理疗科的护士长。杨秀华老人昨日对记者说,当时毛岸青来大连属于高度机密。
他们何时来大连,又什么时候走,只有很少几个人知情,甚至当时毛岸青和邵华都离开了大连,许多人竟不知道他们来理疗过。
杨秀华清楚地记得,当时毛岸青在理疗的时候,就住在八七疗养院(现为八七疗养院桃源疗区)101房间。毛岸青很少出门,偶然只是在房间的阳台上转悠转悠,因此理疗科的人只有在这个时候才能看到他。
因为疾病的原因,当时毛岸青的话非常少。那时,理疗人员或疗区的个别领导有和毛岸青接触的机会。每次,别人问什么,毛岸青就答什么,从来没有多余的话。
另外,疗养院对于毛岸青一家人的到来格外重视,当时都配备了专医专护。而由谁来负责理疗,谁来负责护理,当时也都是秘密,一般人都不知情。因为是机密,当事人不说,一般理疗人员也不便问。另外,当时的保卫工作也非常严密,基本上都有警卫陪着。
[保密] 看电影要先关灯
现在已经退休的姚淑贞老人至今还记得关于毛岸青一家三口第二次来疗养时的一些片断。当时,姚淑贞恰好刚进疗养院做护理工作。
姚淑贞回忆说,毛岸青一家人来了好久,她才从别人口中知道这一情况。她说,她很少接触到毛岸青,许多事基本上都由他的爱人邵华打理。
当时,每周一、三、五,疗养院都有舞会;而到了周二、四、六,疗养院都会放电影。
自从毛岸青来了以后,每到放电影的时候,电影院都会提前把白炽灯关掉,换成弱光灯,就连走廊的灯也要关掉。当时疗养院的人都感觉到非常奇怪。后来,他们才知道,毛岸青来看电影,疗养院为了保密才这么做。
以至于后来,每到放电影,只要白炽灯提前一关,疗养院的人就知道,毛岸青一定是来看电影了。而看电影也基本上是毛岸青为数不多的积极参与的疗养活动之一。
相对于毛岸青的少言寡语相比,邵华则要活泼得多,当时邵华非常喜欢游泳,每隔一段时间都要到浴场游泳。当时,毛岸青去的时候,也总是坐在海滩上晒太阳,他很少下水。
[印象]大连楼高路宽了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当时毛岸青一家三口第三次来到大连。当时,毛岸青的儿子毛新宇不过六七岁。
当时毛岸青一家三口来的时候,就住在棒槌岛。时任大连市公安局警卫处处长的葛生蒲担任毛岸青一家三口的警卫工作。
昨日,现已退休的葛生蒲老人回忆,毛岸青的话不多,但非常平易近人,没有一点架子,经常也和他们说说话。
与以往疗养的目的不同,这次来大连主要是参观和游玩,毛岸青的心情似乎格外地好,或许他几次来大连,对大连的印象都比较好,也有感情。这次他在大连呆了一周,游览了市内、旅顺等地多个旅游景点。
在参观的时候,毛岸青告诉他们,这次来大连,感觉楼也多了,楼也高了,连路也宽了。
首席记者李凌飞 记者臧超纲
[简历]
毛岸青,1923年生于湖南长沙,是毛泽东与其第一位妻子杨开慧的次子。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被湖南军阀何键杀害后,毛岸英与毛岸青兄弟被保释出狱,后来寄养在牧师董健吾家中。
1933年中共中央迁往江西省瑞金后,经济资助中断,毛岸青和哥哥毛岸英流落街头,毛岸青曾被上海警员击伤头部,造成精神病。
1936年,兄弟俩被张学良部下李杜带到巴黎,后来再被带到莫斯科,进入莫尼诺尔第二国际儿童院。毛岸青1947年返回中国后,在大连养病。后被授中校军衔,在军事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在大连结婚,1970年育有一子毛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