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五次涨价传闻,中国今年第三次成品油官方调价终于在6月1日浮出水面,汽、柴油价格每吨均提高400元,上调的幅度分别为7%、8%。
成品油涨价为何不依规而行,时间上姗姗来迟,幅度也有意缩小,信息发布上的三缄其口神秘莫测。
可以预见的是,《成品油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仍欠透明度,权衡各方利益始终与其并行,与过去的定价方法相比,依旧是换汤不换药。
第三次调价姗姗来迟
作为《成品油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公布后的首次调价,发改委备受指责。
根据《成品油价格管理暂行办法》,国内成品油价格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为基础,加国内平均加工成本、税金、合理流通费用和适当利润确定,当国际市场原油连续22个工作日移动平均价格变化超过4%时,可相应调整国内汽、柴油价格。
“此次成品油调价有机制依据,在连续五次市场传闻被否认后,成品油突然上调,主要还是国际油价在这几天上涨幅太快,由60美元一下涨到了66美元。”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公开解释。
在成品油上调前的最后一个纽约商品交易所期油交易日,7月份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66.31美元,连续第5个交易日上涨。至此,5月份国际油价共上涨了近30%,创下自1999年以来的单月涨幅新高。同时,伦敦洲际交易所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了1.13美元,收于每桶65.52美元。
然而在业内看来,此次调价缺乏理论依据。据大宗商品资讯服务机构易贸资讯分析,以国内参照的布伦特、辛塔和迪拜三地原油价格波动计算,两次调价间的国际油价波动率居然已经高达21.02%,早已逾越了4%的界限。
“如果以上一次调价3月25日为参照,截至5月6日,国内成品油价格已经满足了再次上调的条件。以5月7日《成品油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作为价格变动的参照时点,5月28日正好达到调价条件。从机制来说,这次调价已经超过两个周期。”中国能源网CEO韩晓平表示。
对此,发改委能源局研究员周大地解释,新出台《成品油价格管理暂行办法》还只是“试行”,22天不是固定的,可以考虑涨价,不代表一定涨价。
幅度有意缩小?
中石油副董事长兼总裁周吉平曾表示,成品油价格上调后,将令公司每月收入增加12.6亿元。
至于调价幅度,按照原油成本价、税费、企业的加工及销售利润测算,预期的汽、柴油上调幅度应在500元以上,调整幅度分别为8.8%和10%,而此次汽柴油出厂价格上调的幅度分别为7%、8%,也比预期偏小。
根据完善后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原油价格上涨12美元/桶的情况下,测算结果表明成品油价格应当上调430元~450元/吨。
据东方油气网首席分析师钟健计算,按照上调400元/吨计算,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折算为原油的话,为57美元左右,约上调了12美元,这与目前的实际油价还有很大的差距。近期国际油价已冲高至每桶65美元以上,如果这一走势延续,国内炼油企业经营压力仍会持续。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对这次涨价大失所望:“《成品油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中规定国家原油上涨到80美元以上才开始缓减调整幅度,我们现在还不到60美元就开始缓减调整幅度,违背了发改委自己制定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可能导致今后国内油价调整的随意性增大。”
“发改委在公告中称综合相关因素,这个相关因素主要是在全球金融危机这个特殊时期,保增长、保民生这个大前提。”中国加油站网分析师黄顺敬对记者表示。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400元的幅度比较合理,有利于打击市场上的囤油行为。“这次小幅度涨价的选择是正确的。油价不能只考虑中石油、中石化等少数企业利益,应该从整个经济发展的全局特别是当前保增长前提下的宏观经济状况来考虑。”韩晓平对这次发改委适当缩小上调幅度持肯定态度。
新机制已遭诟病
在林伯强看来,这实际上再次体现出政府折中方案所面临的尴尬。一方面,提高油价,使投机者受益,另一方面为保增长、保民生维持原价,从而违背自己此前许下的诺言,即令成品油定价更为透明,随着国际油价的涨跌而波动。
“国际油价在50美元~60美元/桶时,政府还是应该按照机制来执行,随着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越来越深入,调价区间也应该逐渐缩短。”林伯强建议道:“这是政府公共政策建立公信度的基础。”
未来何时再次调整油价,仍是市场人士关注的焦点。6月2日,国际油价再创新高,纽约期货价格创下每桶68.50美元的价格之后稍有回落,截至记者发稿为止,原油价格依然在68.29美元/桶上,涨幅已经超过了规定的4%。
“既然此次根据《成品油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上调了油价,那么发改委还可能会进行第二次、第三次调价。”林伯强认为,下一次的调价或许不会太久,关于调整时间和调整幅度的两大困惑也需要在发改委下一次的调价中进行进一步的验证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