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分开中国邮政改革开始破冰之旅 柴莹辉 厉林
自9月4日起两周之内,国内30多个省市的邮政管理局将如雨后春笋般先后成立。“黑龙江省邮政管理局是16个人的编制,现在人员已经确定,就等上面的领导(现国家邮政局负责人)来举行挂牌仪式了。”黑龙江省邮政局的内部人士如此告诉记者。
在踌躇了八年之后,我国的邮政改革终于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政企分开。而“伤筋动骨”的部分则在随后的业务划分上。
政企分开初步实行
9月4日,天津、浙江、山东、四川、陕西的邮政管理局宣布成立;此后,上海、河北、 福建、宁夏、重庆等地将先后建立自己的邮政管理局。按照规划,我国将在两周之内完成对各个省市邮政管理局的建立。
据悉,各个省市的邮政管理局人员已经确定,编制都在20人左右,分为市场监管处、普遍服务处和综合处三个处室,主要职能则集中在政府监管上。但目前看来,分割出来的邮政管理局完全是邮政系统的现有人员,处于“一班人马,两套牌子”的阶段。
此次管理局的建立秉承了“自下而上”的原则,即先设立旗下各个省市的邮政管理局,再在年内挂牌最高级别的国家邮政局。重组后的国家邮政局归口 信息产业部。
“这种自下而上的模式有些反常,从侧面反映了邮政改革的迫切和压力。”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正常的模式应该是先成立国家邮政局,再由新任的局领导到各省市认命下属的管理局,而现在“儿子们”却先宣告出世。
上述人士认为,邮政改革孵化了八年才确定方案,目前最需要的就是行动和政绩。而邮政改革的第二步才是真正的难题,即如何进行业务划分。
业务划分的构想
目前邮政改革的思路已经很清晰,第一步是政企分开,即把邮政划分成管理者和从业者两个角色。邮政管理局担当真正的“裁判”,而“运动员”角色则交给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扮演。
按照规划,各地的邮政管理局成立后,邮政原来的企业职能将托付给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原则上来看,首当其冲的问题是将普遍性服务(如普邮)和竞争性服务(如邮政快递EMS)拆分。这一点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的资产归属财政部管理就可以看出端倪。邮政专家顾联瑜告诉记者,考虑到邮政担负着民众的通信功能,财政部将对邮政的普遍性服务实行税收减免,并支付一定的财政补贴。
但问题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如何进行业务划分成为了邮政系统内部争论的话题。
按照邮政的规划,业务划分的第一步是将邮政储蓄银行剥离出来,之后再将集团公司按照业务属性来进行纵向划分。邮政系统的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在不久前的工作会议上邮政业务初步定为三块:一是信函等公共产品,二是EMS等市场类产品,最后是介于二者之间的“特殊服务”,如党报党刊的发行和机要通信。
顾联瑜同时透露,邮政系统还在考虑将一些专业性的业务独立于邮政集团公司之外,成立单独的子公司。将来的结构模式可能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作为母公司,在各个省市设立分公司,而分公司分为两类:一是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省(市)子公司,业务涵盖发行、邮件递送等方面;另一类是速递、物流等专业公司,直属于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还有难题在后边
但无论业务如何划分,邮政都面临着一个绕不开的难题,即混业经营。“这才是改革中最伤筋动骨的地方。”上述业内人士一再强调。
以深圳市邮政局为例,除了三个综合服务分局,它还下属储汇局、邮政物流局、集邮公司、报刊发行局、商函广告局等五个专业服务公司。在这种结构下,邮政物流局又设置了六个分支,服务的内容覆盖储运中心、速递中心、普投中心、邮件转运中心等。这种彼此交*的业务和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一锅粥”,彼此的收入和支出混淆不清。
黑龙江邮政局的内部人士对此也感同身受,他告诉记者,以邮政发行局为例,它只是一个单纯的管理部门,没有业务实体,但与其他的二级机构一样,它的收入须统一归到省邮政局,各个部门之间根本无法核算出自己的收益情况。
目前,深圳邮政局已经开始了试点工作,把物流局下属的六个中心改制为公司,并实行“模拟化运作”,虽然不自负盈亏,但成本和收入开始独立核算。但是业内人士表示,根据邮政改革方案,今后邮政的竞争性服务将被推向市场,自负盈亏。目前EMS和普邮都共用一个网络,邮政系统内部甚至实行交*补贴,用盈利的业务去补亏损的业务,“这就像一张错综交*的网,拆分起来十分困难。” 财务核算的混乱和网络的共用,为将来邮政业务的拆分增加了难度。
中国经营报